一份措辞严厉的审计署报告未能如预期公开。多位配合审计的地方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,2014年低调进行的《全国土地资金出让收支和耕地保护审计项目》,已经历审计部门与地方较长时间的沟通。这场审计也揭开了诸多土地供应领域违规违纪线索。
2013年中国政府在完成对政府性债务的全面审计后,于2014年下半年启动了上述项目。一些参与项目的人士称,这是“史上最大规模”的一次审计,下级政府所有与土地相关的收支、决策都将向上级审计部门呈现。同时,当年多轮土地督察也在强力推行,这意味着对地方政府行为的“硬约束”,很可能从信用领域拓展到其他资源性要素当中。
上述报告会在2014年12月或2015年1月公布结果,然而,在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,审计署副审计长石爱中表示,由于不少情况还在核查,目前还没有“时间表”,不过肯定不会等太长时间。
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通过向正在反馈沟通的地方政府官员,参与、配合审计的人士等采访得知,审计中暴露的主要问题,仍然集中在违规征用土地、减征甚至不征收土地出让金、违规使用土地出让金、征地补偿政策未落实等方面;此外,也出现了土地收入未及时上缴国库,和其他个人涉嫌违法行为。
受访的审计相关人士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,土地规划不合理、闲置土地过多、开发区违规扩区、耕地保护也是突出问题。 一种市场声音担心,审计结果会触发更严厉的土地监管措施,使得地方政府无法通过“制度松绑”继续供应土地,缓解地产业下行、债务率高企带来的压力。全国范围内土地出让金收入已然走低,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下降,地产业和政府都在承压。
但是,各地已经开始调整政策,重新松绑楼市“需求”。也有如石家庄市等地政府,出于种种原因,启动了严厉的楼市违规清理行动。通过专项审计以严格监管约束“供给”,将是一段统一市场体系,建立刚性预算机制的窗口期。土地出让收支专项审计将在当年年底结束,审计结果会在2014年12月或者2015年1月公布。
土地专项审计于去年8月启动,至11月初步完成现场审计。湖北省审计厅一份公开材料称,这是迄今审计系统组织的最大规模的审计项目,主要审计2008年至2013年土地出让收支和建设用地审批、征收、供应、使用以及耕地保护等情况。
自1987年第一宗土地拍卖以来,中国国有土地出让金迅速增长——已从当年的2.2亿元猛增到2014年的4万亿元左右。4万亿土地出让收入占到地方主要预算内收入(财政收入+政府性基金)的三分之一左右,既是地方政府收入的主要部分,也是其可以掌控价格的要素资源。
在2007年之前,土地出让金一度游离于预算体制之外。2007年的改革将土地出让收入纳入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,实行“收支两条线”管理。土地出让金由此纳入预算管理并交付同级人大审议,但是公开程度很低,其支出项仅为“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安排的支出”一项,并没有更明细科目。
虽然财政部解释称,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主要用于征地拆迁补偿、土地开发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、城镇廉租住房保障等支出,但这并没有打消外界对于上万亿资金使用结果的疑虑。
为此,审计署分别于2007年、2009年、2011年3次组织实施了对土地出让金的专项审计,但这3次审计都是抽样审计而且审计覆盖的范围都较小。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,三次审计出来的共同问题是违规征用土地、减征甚至不征收土地出让金、违规使用土地出让金、征地补偿政策没落实等情形。(详见本版图形)。
因此,中央政府会根据审计情况,查处土地领域的腐败,规范土地供应市场。在楼市下行周期中,政府正在放活过去因限购、信贷等政策抑制的需求。监管带来的“紧缩”,将主要影响“供给”侧。同时,诸多旨在盘活闲置存量土地的政策2014年已经启动。
地方政府会如何跟进监管,也许将是土地、地产相关领域在2015年面临的一大变数。
|